PRODUCT CLASSIFICATION
產品分類技術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
礦泉水療法,在西方不僅有專有名詞,而且有專門的學科和保健、治療特殊方法。由于礦泉水本身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人體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對人體內在平衡有特殊的調節作用。這些成分在普通的食品、水、飲料等人體食物、飲品鏈中往往又十分缺乏,因此礦泉水對于人體健康來說有著特殊的作用。無論人的內分泌系統還是免疫系統等,往往都需要一些特定微量元素。某種微量元素的缺乏,往往就會引起內分泌系統的失調而引發某些疾病。某種微量元素可能還是人們所不知的人體免疫系統所需要的微量元素。這些微量元素的缺乏,將直接...
礦泉水亦稱“礦水”。它是指從地下深處涌出或由人工開采出且未受污染的,來自深部循環、具有某些特殊理化特性,并因而有益于人體健康、可供飲用或醫療用的地下水。飲用礦泉水以天然含有適量濃度的某種特定成分的礦物鹽、微量元素或二氧化碳氣體為特征,可供直接飲用,也可用做配制飲料的水基。醫療礦泉水則是指含有一定濃度的某種特定成分的溶解態礦物質、氣體或放射性元素,或者水溫達到界限溫度,麗可用于醫療目的。我國飲用天然礦泉水定義為:飲用天然礦泉水是一種礦產資源,是來自地下深處的天然露頭或經人工揭露...
水是構成一切生物體的基本成分。不論是動物或是植物,均賴以維持基本的生命活動。所以,水是生命之源泉,水也是人類必需的營養素之一。人的體重50%-70%是水分c含水量隨年齡、性別、肌肉發達程度及體脂多少而異。體內的水分主要與蛋白質、脂類或碳水化物相結合,形成膠體狀態。人體總水量中約50%是細胞內液,其余50%為細胞外液,包括細胞間液、血漿,維持著身體內環境水和電解質的平衡。人可數十天無食,不可數天無水。身體缺水的感覺便是口渴,它是體內需水的信號,通過飲水即可補充所需水分。人類通過...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現代工業的飛速發展,性環境污染日趨加重。在工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大氣、土壤、植被、地表水和地下水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嚴重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活動,危害人體健康。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城鎮供水水質已超出飲用水標準,人們急切渴望飲用優質地下水。而天然礦泉水屬深循環優質水源,富含多種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其有害成分、微生物含量較低。因此,長期飲用天然礦泉水,能促進人體發育,防止一些慢性疾病的發生。實踐證明,在一些地方病(大骨節、甲狀腺腫、氟斑牙等)流行...
廣泛埋藏于地表以下的各種狀態的水,統稱為地下水。大氣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來源。地下水是以各種形式埋藏在地殼巖石中的水。地下水按其存在的形式,可分為氣態水、吸著水、薄膜水、毛細管水、重力水和固態水等。按水質、水溫及其特點,可分為礦化水、高礦化水、熱水等。根據埋藏條件可把地下水分為包氣帶水、潛水和承壓水。包氣帶水指潛水面以上包氣帶中的水,這里有吸著水、薄膜水、毛管水、氣態水和暫時存在的重力水。包氣帶中局部隔水層之上季節性地存在的水稱上層滯水。上層滯水是由于局部的隔水作用,使下滲的大...
華北平原是*二大平原。位于黃河下游。西起太行山脈和豫西山地,東到黃海、渤海和山東丘陵,北起燕山山脈,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別山,東南至蘇、皖北部,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相連。延展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蘇省等7省(市)的境域。面積約30萬平方千米。主要由黃河、淮河、海河、灤河沖積而成,故又稱黃淮海平原。黃河下游天然地橫貫中部,分南北兩部分:南面為黃淮平原,北面為海河平原。近百年來,黃河在這里填海造陸面積2300km2。平原還不斷地向海洋延伸,迅速的是黃河三角洲...
水既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又是重要的自然環境要素,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與條件,是環境問題與發展問題的核心。21世紀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戰略問題是一個關系人類前途和命運的重大問題。水資源的重要性已成為社會的共識。對我國水資源問題非常重視,要求全黨從戰略高度認識水資源問題。領導指出,“當今水資源為世界各國所關注戒國的水資源大為短缺,我們過去的認識很不夠,必須引起全黨十分重視。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水是人類生存的生命線,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生命線,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地下...
(一)地下水資源量。根據新一輪地下水資源評價成果,全國地下淡水天然資源多年平均為8837億m3,約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3,其中山區為6561億m3,平原為2276億m3;地下淡水可開采資源多年平均為3527億m3,其中山區為1966億m3,平原為1561億m3。另外,全國地下微咸水天然資源(礦化度1-3g/L)多年平均為276.72億m3,半咸水天然資源(礦化度3-5g/L)多年平均為121.51億m3。(二)區域地下水質量狀況。按照《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
(一)地下水開采量呈持續增長趨勢。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地下水開采量一直持續增長。地下水年開采量,20世紀70年代平均每年為572億m3,80年代增加到748億m3,1999年達到1116億m3。其中北方地區地下水開采量占全國開采量的76%。在80年代到90年代期間,開采量增長較快的省份是河南(43億m3)、湖南(24億m3)、遼寧(21億m3)。1999年開采量排在前三位的省份是河北(149億m3)、河南(129億m3)、山東(123億m3)。(二)地下水開采程度地區差異較大...
地下水參與自然界的水文循環,與地表水、大氣降水之間相互,相互轉化,組成統一的整體。地下水隱伏埋藏于地下巖層中,具有相對獨立的儲存空間和滲流系統,它的形成、分布和運移主要受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控制。因此,地下水的開發利用必須遵循地下水資源本身所具有的客觀規律,需要在查明含水層系統的地質結構、介質分布,地下水的補給、徑流和排泄條件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確定地下水的開采地段、開采層位、開采布局和開采量。地下水具有分布廣、儲存量大、調蓄能力強、水質水量相對穩定、保證程度高,供水投資少、見...